在微博上,各类在“哈根达斯”享用甜品的照片多如牛毛。虽然“洋品牌在中国不过是卖情调”的看法已被国人普遍认知,但不少消费者依然认为,如果质量无异,即便是价格稍高,也会选择购买,因为它可以实现高消费带来的满足感。不过相比在中国的“高端”形象,星巴克、哈根达斯在国外就显得平民很多。据餐饮业报告显示,星巴克在美国曼哈顿有100家左右的店,不同店由于地区不同各有几美分的差价,根据星巴克的价格单对比来看,一个中杯拿铁售价3.2美元(折合人民币20元),而在中国,星巴克一个中杯拿铁售价27元。
当然,存在价差的商品并不仅限于休闲食品领域。据调查显示,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这5类产品的20种高档品牌消费品,国内外的差价都很明显。施华洛世奇官网上的一款手表,在中国内地售价为6600元,而在香港售价5450港币(折合人民币约4390元),欧洲售价490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954元),仅为中国内地售价的六到七折。这些商品品牌对消费者建立了高端心理优势,且关税、贸易、运输等方面的物流成本、渠道成本、营销成本等也影响国内外“双重价格”的诞生。这种情况还会继续持续一段时间,不过未来由于信息透明度增加,市场竞争更激烈等原因,这些洋品牌的价格体系也会随之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