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算:从世界第四到世界第一?
然而,孙顺海终究不是李开复和乔布斯,技术洁癖、创新狂人、完美主义,这些词汇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作为商人,孙的理想虽然宏大,但在路径的选择上,他的策略是:迅速出手、一步到位,最重要的,一定要有利可图。
短短三年内,海清从无到有,投产后一跃超过成熟国际品牌成为MES厂商中的全球隐形冠军,在某种意义上,这似乎和中国制造业所发生的没有区别:利用低成本优势迅速打破原有市场格局,进而改变全球产业链生态。
实际上,MES量产技术在国外已趋于成熟,但并没有被大规模应用于现有市场,美日等厂商希望通过控制产量来保证在高端消费市场的利润水平,也是因为如此,它们还没有开始行动进入其他国家市场。
“它们的策略是不做大。我们不同,我们就是要把这个市场做得很大,把价格降下来,让所有人都用上更好的产品,这肯定会打破原有的市场均衡,但是绿色高效是必然趋势,现在只是开始。”孙顺海说。
问题是,受到影响的不只是这些国际厂商,海清要面对的还有本土的石化企业和MES竞争者。但在孙看来,传统的石油基产品目前还是市场的主体,“这些石化企业大多数是国企,包括中石化、金陵石化等,我们还不敢称它们为竞争者,而是‘老大哥’,是学习的对象,”孙顺海说,“而对于其他的MES厂商,目前也是合作多于竞争,一起把市场做大,我个人觉得在三年内不会有太大的竞争。”
然而,得天独厚的市场和充足的资本并不能弥补品牌强度的先天不足。就“海清因子”的定位而言,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清晰有力的品牌形象来消化庞大的产能,显然挑战重重。而Intel和莱卡,其背后的英特尔公司和杜邦公司都是有着多年品牌积淀的全球性企业。每年5%-8%的品牌宣传投入和制作得颇具国际品牌风格的广告片,显然不能让人打消疑虑。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是,海清如何说服像宝洁或联合利华这样的终端巨头成为自己的合作伙伴?
同样的,温州企业一直以来追逐短利、家族式管理的弊端会不会让海清的长远发展处于阴影之下?孙顺海对此颇不以为然,“温州的企业都是以加工起家的,管理缺失的问题确实存在。但人们对‘温商’的了解还停留在第一代上。第二代温商很多都有海外经历,很开放,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都能做到投资人和管理团队严格分开。”这样的回答似乎过于举重若轻。
相比之下,孙顺海对国际贸易资源的整合以及在政、商、资本三界的腾挪能力,也许更能让人有理由相信他的这场实业冒险存在胜算。比如,生产MES所用的棕榈油全部需要从马来西亚进口,由于多年从事原材料进口,对于贸易原则和交易方式等,孙顺海已可运用自如,而为了避免在市场变化时受原料供应商掣肘,他已着手在原料产地进行布局。
不管怎样,孙顺海的实业探险已经大张旗鼓地展开,在他的计划里,海清将在连续三年盈利后IPO上市,也许在那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看清他想在实业的路上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