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大手笔的投资,都源于孙顺海口中的一次“偶然”:他发现日本酒店的沐浴露使用起来更清爽、自然,而且日本的洗涤用品大部分都是液状而不是粉状。经过研究,他开始了解MES,直觉认为这个市场大有可为。回到国内,他组织人员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并开始留心潜在合作伙伴。通过他人介绍,孙顺海认识了国内MES专家谢仁华,后者30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MES,并亲自创办过一家专门生产MES洗涤用品的企业。资本遇到技术,一拍即合,谢仁华接受孙的邀请,担任总工程师,有了专业的技术团队,孙顺海的这场实业探险也有了落地的可能。
孙顺海将产品命名为科技感十足的“海清因子”,商业模式则是“一门心思地做好MES生产专家”,效仿“Intel”和“莱卡”定位于强势的中间性产品,比如“在海飞丝的包装上标有‘含海清因子’”,通过影响终端消费者反向选择海清下游零售品牌的产品,最终颠覆现有市场,获得垄断性收益。
筹码:改变未来的技术
2008、2009年,正是全球金融危机最黑暗的日子,也是很多温州商人走上“疯狂”的起点。海外需求锐减让靠贸易或出口加工生存的企业度日艰难,一些人开始将资金从实业中抽离,投资于民间信贷或房地产,造成泡沫高涨;另一方面,国家货币政策先松后紧的骤然转变,使中小企业资金链吃紧,明智的商人们大都选择保守投资,谨慎而行。
相比之下,孙顺海的选择很特别。对此,孙的解释是:危机也是机会,而且,MES项目本身的市场需求和科技含量让他认识到,这正是千载难逢的时机。
他看到的“市场需求”首先是国内需求。日化产业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危机中,国内日化品需求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因为中国的城市化非常快,市场前景巨大。”海清生物科技副总经理萧毅介绍说,更重要的是,由于低碳意识的普及,MES对原有石油基产品的市场替代空间也非常大。
MES的量产非常困难,仅生产设备,大小技术关口就有300多项,研发过程非常复杂。目前为止,MES商业化生产和应用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国Stepan公司、Huish公司、日本狮子油脂公司三家手中。国内除海清外,拥有MES技术的只有广州浪奇和浙江赞宇,但也仅有少量产品。孙顺海宣称,海清是全世界第四家完全掌握了MES量产和应用技术的公司。而且,这个“第四”很快就会成为“第一”,因为即使是目前年产能最大的美国Huish公司,也仅有8.2万吨。
海清的英文logo是HICHANGE,意为“改变”,很显然,孙顺海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广告词上的“更加绿色的未来”,而是整个市场格局。为了保持技术上的优势,海清连续三年来在研发上的投入都保持了与国际领先企业相当的比例:2.3%-3%之间,而国内同行的数字一般在1%左右。
对于孙来说,这场赌博最大的筹码是技术,但实际上,他所面对的最大的困难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