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这片地方,不止有令人惊叹的美景、美食,还有更多的传统文化也无尽之美沿着天山与丝路古道一路飞扬,被传播到更多更远的地方,惊艳了世界的目光。
了解新疆,从这几个文化符号说起。
01丝绸之路
第一个当仁不让的就要数丝绸之路了。
2000年前,驼队经过距离海洋最远的一条陆地通道,千辛万苦,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带到欧洲。这条7000多千里的商道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文化由此开始走向世界。
丝绸之路,将近一半的路途在中国境内。东端是河西走廊,西出阳关之后,越过新疆的沙漠、绿洲和冰川,再翻过号称“高原屏障”的葱岭,便走出了中国境内。
在广袤的新疆境内,丝绸之路分为南北中三支线。主干道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过楼兰、龟兹到疏勒;
南道沿着沙漠的南缘,经于阗到葱岭;
北道经过伊犁,最终翻越冰川达坂之后到达碎叶。高僧玄奘就是通过这条路,到达天竺取得真经。
02麦西来甫
新疆人的能歌善舞也和“麦西来甫”有关。
在波斯语里,“麦西来甫”的意思是聚会、集会,其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庆典祭祀活动。
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族人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平淡无奇的日子里,积累了万千思绪,需要一场淋漓酣畅的歌舞来释放情怀,于是麦西来甫诞生了。
人们在田间地头、葡萄架下、村头广场或者城市公园欢聚在一起,弹起冬不拉,打起圆手鼓,合着音乐的节拍尽情歌舞。
03转场
转场,是逐水草而居的牧民逢季节交替时在各处牧场之间迁徙游牧。《中国国家地理》曾经描述转场:几乎像是永恒的约定,每到季节变换,生活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就开始搬家,他们永远在路上。
每年10月份开始,很多高海拔地区开始下雪,牧民必须在9月底之前把牲畜转移到避风、温暖的冬季牧场。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附近的公路上每隔几十米就可以看到赶着牛羊转的队伍。
在农业区的人以某处为固定的家,新疆的牧民却将转场作为本真的生活,并因此形成了新疆才有的行吟诗人般的游牧生活。
04馕
新疆的男人出远门,家里的女人会在前一天晚上和了青稞面,用家里的大锅烙上一张脸盆大的馕——干而实在,没有水份,不容易变。把做好的馕切成一块块,用布一包,给男人带上就可以上路了,虽然吃起来索然无味,但在沙漠里却是最好的食物。
馕可能是全中国保质期最长的食物,长到让人怀疑人生。
在南方,常温里一块馒头能扛过三天不发霉已算是侥幸。
但在新疆,考古人员经常随手就能挖出一堆1000、2000、甚至是3000年前的馕,它们保存完好,瓜子粒粒可见,彷佛上周才出炉不久。
馕还有一个神奇之处就是,馕之所以为馕而不是为烧饼锅盔,也是因为它做到了驴肉火烧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它可以克服地心引力,以修仙的姿态倒挂在馕坑里成熟。
新疆人完全不会认为馕边有炭灰的馕就脏了,因为新疆非常干燥,木头干燥到仅仅是木头,细菌啥的完全活不下去,堪称医疗级柴火。
而最早的馕,亦是牧民、商队直接在沙漠里刨个坑,把柴火丢进去、饼放在坑里烧制而成。所以从表面来看,制馕其实是一种粗犷的生活艺术。
05骆驼奶
在今天还要加一样就是骆驼奶。
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用骆驼农耕、骑乘、挽曳及牲畜倒场放牧驮运物资,因此新疆养驼业一直兴旺发达。近年来,其他省区养驼头数急剧下降,惟有新疆养驼业一直处于稳定发展状态。
据统计,1980年全疆有驼14.42万峰,1997年新疆驼已发展到16.38万峰,占全国养驼总数的46%,已超过内蒙古,成为全国养驼第一大区。
《本草纲目》记载骆驼奶:无毒,补中益气,壮筋骨,令人不饥。
《维吾尔常用药材》记载骆驼奶:大补益气,补五脏七损,强壮筋骨,填精髓,耐饥饿,治消渴。
《哈萨克医药志》记载骆驼奶:有滋补、安神、养阴、解毒作用,可恢复百病之后虚弱的状态。
骆驼奶口味和牛奶相似,但奶油味更浓,稍咸。最为珍贵的是,骆驼奶营养价值极其丰富,非常接近于人类母初乳。含有十余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维生素含量是牛奶的三倍。1升骆驼奶含约52单位的天然活性胰岛因子。
此外,骆驼奶的蛋白质含量与钙含量均高于牛奶,脂肪含量则低于牛奶,最为特别的是,骆驼奶富含牛奶中缺少的乳铁传递蛋白和溶解酵素,这两种有杀菌作用的物质可强化人体的免疫系统,堪称沙漠白金,奶中精品。
在今天骆驼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它的营养价值也正在进一步被研究、开发和规范。丝路乳业也必将严格遵循乳品标准要求,为消费者提供来自新疆原产地的优质骆驼奶,把营养健康送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