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氯碱行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烧碱产量控制在2800万吨,年均增速7%;PVC产量1500万吨,年均增速8%。但近期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烧碱产量达到1861万吨,预计全年产量可达到2480万吨,同比增长近18%,超过规划增长指标11个百分点;PVC产量达到954万吨,预计全年PVC产量可达到1270万吨,同比增长近13%,超过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
烧碱产量增速超出规划目标11个百分点,聚氯乙烯(PVC)产量增速超出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474万吨隔膜法烧碱产能仅淘汰了30万吨。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氯碱行业交出的答卷。在开工率连年不高的背景下,氯碱行业演绎了一边扩能难遏制,一边退出步履维艰的一幕。意外利好形成的以碱补氯盈利模式更是让氯碱平衡化为泡影。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理事长、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在上周由中国氯碱工业协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氯碱论坛上坦言:“氯碱行业‘十二五’结构调整压力越来越大。”
整个行业不理性不合政策也在上
据李军介绍,历史上形成的条块分割、地区保护,使我国中小氯碱企业偏多。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在产烧碱生产企业176家,单个企业平均产能仅17.6万吨/年,产能小于30万吨的企业有160家,占总产能的54%。在产PVC生产企业94家,行业集中度偏低。为此,氯碱工业“十二五”规划把提高产业集中度目标作为目标之一。《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也明确规定,要限制新建烧碱生产装置、乙炔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和起始规模小于30万吨/年的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的建设。
李军说:“可惜,政策在执行中大打折扣,不但开工新建项目不断,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新增产能中还有10万吨/年以下的小规模装置,完全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他表示:“氯碱行业的发展不缺乏政策导向,缺的是政策执行中的有效监督。如果单个项目分析,似乎每个都很合理,但不能忽略的是,整个行业本身已经处于一种不理性阶段。
据介绍,截至2011年上半年,PVC总产能已达到2161.5万吨。PVC扩产多基于中西部丰富的电石资源,乙烯法PVC产能相对稳定,新增产能在技术上并没有很大提升。目前,中西部PVC产能为916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45%,比去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烧碱方面,受上半年产品盈利能力不断增加驱动,今年3月以来烧碱装置投产进程明显加快。截至10月,我国新增烧碱产能约350万吨,总产能达到3370余万吨。
一边是扩能不止,另一边是落后产能退出步履维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中规定,2015年年底要淘汰所有隔膜法烧碱生产装置。2010年隔膜法烧碱产能474万吨,2011年上半年仅退出了30万吨,占6%,还有444万吨产能必须在2015年底前淘汰,可见后4年的压力之大。
产能过剩也导致了氯碱行业开工率一直不高。数据显示,PVC连续4年开工率在60%以下,今年预计在55%左右;烧碱连续4年开工率在8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