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店,作为一种成熟的业态在中国遍地开花,所到之处,无不引起一番轰动。但近年来,百货零售风光不再,曾经疯狂的建店潮、人潮涌动,如今似乎只剩下寥寥无几的顾客和昏昏欲睡的售货员。电商的强势来袭,使得实体店成了“试衣间”。
电商强势来袭
实体店成“试衣间”
上半年,百货零售迎来了一波“关门潮”。根据联商网统计数据,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在国内市场共计关闭120家门店,其中百货业态关闭25家,而业绩不佳和战略结构调整是导致歇业的主要原因。终端消费需求疲软,加上消费渠道多元化竞争及关店和改造门店的影响,使得销售收入同比下滑;而同时,人力成本、租金等固定刚性费用持续增长,压缩收益,百货公司走得越来越艰难。 而相对于疲软的传统百货零售,各大电商的表现可谓强势。今年8月,阿里发布了截至2015年6月30日的最新财报,财报显示,阿里前六个月总营收202.45亿元,其中157.12亿元来自中国零售平台。京东第二季度业绩则显示,京东第二季度交易总额(GMV)达到1145亿元,同比大增82%,单季交易额首次破千亿。
同时,各大电商积极寻求合作,继8月阿里与苏宁云商实现“联姻”,宣布达成全面战略合作之后,刘强东随即联手马化腾制定“京腾计划”。而就在 “京腾计划”第二日,阿里就在北京联手苏宁、银泰等共18万家线下门店举办“双11”的第二次发布会,实现全渠道互联互通。各大电商或合作或厮杀,甚至动辄上亿元的广告宣传,其背后是中国庞大的市场依托以及日渐强劲的购买力,整个行业在快速发展,谁也不想痛失领地。今年前九月,全国网上零售额25914亿元,同比增长36.2%,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仅10.9%。
“目前为止,虽然市场总体在变大,但电商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购的同时,实体店不幸沦落为‘试衣间’。”一位百货公司经营者告诉记者。这从反面折射出目前零售行业的尴尬窘境。在行业竞争加剧和电商等新渠道的冲击之下,线下市场空间一再被压缩,曾经显赫一时的百货零售,风光不再。
力求转型
保守还是激进?
行业环境不好,又不能坐以待毙,各百货公司使出各路招数,要么“断臂自救”,要么全面战略转型,试水电商。体验式消费、小型业态等相关概念频繁出现在各大百货商超的计划中。
而在这波轰轰烈烈的行业自救中,涌现出两个代表性的派别,一类是固守实体店,力图以规模效应取胜的“保守派”,一类是积极寻求战略转型,破旧立新的“激进派”。
作为“保守派”的代表,成商集团自今年4月起,便开启了逆势并购实体店的序幕,迄今并购交易总金额已超过110亿元,颇受市场关注。
今年6月份,成商集团陆续披露了相关重组预案,该公司拟以7.37元/股的价格定向增发11.61亿股,向控股股东茂业商厦等多方购买其持有的和平茂业、深南茂业、东方时代茂业、珠海茂业和华强北茂业的100%股权,此次拟置入资产作价86亿元。10月16日,成商集团再度披露了新一轮资产并购详情,拟通过全资子公司成商控股以25亿元的价格收购成都老牌高端百货卖场“仁和春天”。
实际上,这仅仅是开始,成商集团认为,目前国内百货行业内部已拉开了横向整合的大幕,大型百货公司集团纷纷收购业绩下滑的单体百货企业,以尽早占据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获得城市发展的潜在消费资源。基于同业竞争等因素,成商集团或将成为茂业系整合的唯一百货零售平台。事实上,控股股东茂业商厦和实控人黄茂如已出具承诺,将分阶段整合旗下百货资产,并借机注入成商集团,届时其营收有望从现在的20亿元扩大至100亿元以上。
成商集团高层认为,现阶段传统百货商正处于阵痛期,尚未在互联网领域找到有效的掘金路径。一味的烧钱做电商,摒弃传统百货业务就会本末倒置。目前,成商集团仍将深挖自身门店优势,找准市场定位。
转型“激进派”友阿股份认准云商战略,并早早布局。早在2013年10月,友阿股份就与腾讯控股子公司大湘网合作,建设“友阿微购youa-wego”微信公众平台,成为首家实现微信支付的商业零售企业。此后,友阿股份陆续推出的APP应用、“特购网”上线等系列组合拳,迈出了传统百货门店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步。
2014年,友阿股份联动旗下百货门店,共同推出O2O综合平台,初步实现了友阿奥特莱斯特品汇、友谊商店及其他百货门店精品汇、友阿积分联盟生活汇三大特色服务。今年,友阿股份全面启动O2O全渠道项目建设,借助SAP的技术支持,实现购物线上线下的全面打通,积极推进公司向云商转型。
“明年上半年,公司旗下所有门店将推行O2O全渠道模式,预计3年内完成云商企业的转化。”公司董事长胡子敬如是说。友阿股份今年前二季度实现净利润2.5亿元,同比下降7.37%。友阿股份表示,公司业绩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去年成立的子公司友阿黄金、友阿云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报告期未实现盈利。友阿股份三季报预计扭亏为盈,同比增长10%。
转型不易
百货业业绩惨淡
百货零售企业面临不小转型压力,自身盈利能力的下降是不争事实。目前,国内很多百货企业都在努力寻求转型,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尽显众生相。
2015年,百货龙头王府井围绕“一个模式,四大任务”,构建互联网条件下新商业模式,将超市从百货里分离出来,增加体验式业态聚客。6月,王府井联手百联、利丰签署协议抱团取暖;茂业百货更名茂业天地,引进多个新兴品牌,增设餐饮业态品牌,向购物中心化靠拢;首商股份更是在2012年就开始试水新兴业态,并积极开拓移动互联网业务,与阿里巴巴旗下公司签署《JUMP项目合作协议》,开通商场消费端APP及商家营销平台,力图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天虹商场挖掘购物中心与便利店业态,天虹微喔便利店与万店通便利店门店数已达到158家;而南京新百此前更是涉足医疗养老业务,发展“百货零售+医疗养老”模式,可谓使尽浑身解数。
事实上,百货业转型求发展中,纷纷试水O2O、体验式购物等业态模式,转型购物中心,或跨领域经营等。然而,转型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昨日,已公布三季报或三季报预告的30家百货零售上市公司中,有15家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占比50%。其中,天虹商场三季度净利润预计同比下降40%;王府井依靠奥特莱斯的良好经营,收入下滑的幅度收窄,但还没有止跌迹象,预计三季度净利个位数增长。
到底怎样才是正确的百货业转型“姿势”?惨淡的业绩是不是预示着百货店模式已面临“穷途末路”?有业内专业人士持否定态度。他表示,百货商场仍具有其特有的优势,经营范围广泛,商品种类众多,并具有品牌优势。“现在百货业低迷的原因更多是商品经营和供应链整合没有做好。”转型需要双方达成一种默契,百货方需要清晰了解客户的需求,而消费者也能对自己的需求有一个明确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