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隐忧正在浮现,养老金入不敷出、两极分化的问题渐趋严重。根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累积结余或将耗尽。
对此,业内专家齐发声建议,发挥养老金的投资作用,加快推进国有资本支持社保基金。此外,还需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年金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三大养老金体系支柱的联动作用。
2035年左右累积结余将不存在,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隐忧浮现
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养老金储备余额8.5万亿人民币,占GDP的10.3%,而同期美国养老金储备余额的GDP占比为160%。与此同时,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苏罡指出,目前,我国财政资金对养老金支出的补助仍在持续扩大。
从收支角度来看,目前,养老金收入端在覆盖面和征缴力度两个方面均有提升,但速度放缓,而支出压力随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逐步恶化。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高庆波明确表示,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的隐忧正在浮现。
报告指出,2019年养老金当期结余总额为1062.9亿元,在保留现在财政补贴机制情况下,到2028年,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将出现缺口,达到负1181.3亿元。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将呈现抛物线趋势,至2027年到达顶点,实现6.99万亿元,随后便一路下降,直到2035年面临耗尽的可能。
“到2035年左右,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累积结余将不存在。”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培林分析,35年后每一个职工缴费只能供得起一个退休者领取养老金。
不仅在大趋势上趋近耗尽,细分来看,因省份间发展情况不同,养老金累计结余两极分化的情况也愈加严重。从2018年的指数来看,具体指标不同省份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
“累计结余耗尽省份,从最初4个增加到12个,同时好的省份积累余额越来越多,差的省份越来越麻烦。”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齐传钧指出,目前,两极分化不是缓和,而是不断强化,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
专家:改革应发挥养老金投资作用,加大第二、三支柱扶持力度
按照现行的养老金制度,养老金结余面临耗尽的结局难以避免。李培林表示,深化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和完善刻不容缓,必须未雨绸缪。
基于养老金期限长、规模大的特点,鼓励养老基金投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成为专家的重要着眼点之一。
“投资收益是养老保险制度收入的重要来源。”王文灵表示,具体来说,投资收益的主体可分为用来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支付压力的社会保障储备基金,以及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部分的投资。
实际上,养老保险基金正处于良好的投资状态。王文灵指出,截至2018年末,我国已有17个省(区、市)政府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签署委托投资合同,合同总金额8580亿元,实际已到账资金6050亿元。另一方面,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也已经接近5万亿元,在实际开展投资上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存在过于依赖第一支柱,即社会保障储备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问题。另一方面,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企业数和员工数增长并不明显,第三支柱个人储蓄性商业养老保险起步较晚,形成规模和个人自觉缴费意识还有待提升。
今年3月,财政部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中提出,基本养老金标准将再度上调5%。另一方面,又将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至16%,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的消耗问题将更加严重,可持续性受到严峻考验。
对此,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窦玉明建议,降低一支柱缴费比例的同时必须加强第二、第三支柱建设,要实现第二、第三支柱对第一支柱有效补充。其次,要建立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联动机制,增强企业和职工参与的积极性,推出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参加企业年金计划。除此之外,还要加快第三支柱试点的扩大化,推进速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局巡视员张浩同样强调,随着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启动,应该进一步加大第二支柱的推动和扶持力度,并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养老保险事业健康发展。
“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开始降低费率,养老保险制度以基本保险为主向多支付并重和综合发展转变,”张浩指出,建立国家税收政策支持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可以减轻第一支柱压力,也可以弥补第二支柱不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美好退休生活的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