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上市公司呈现标的少、市值小、产业链较为分散的特征。这也和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历史较短有关。在回顾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的投资动向过程中,不仅能捕捉到过去这二十年旅游行业繁荣发展的整体以及细分领域的演变趋势,亦能在未来见证优秀且伟大的旅游企业的成长和成熟。
旅游投资持续走高
据原国家旅游局统计,2017年全年我国旅游直接投资超过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全国已有144支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超过8000亿元。未来我国旅游度假产业规模将达10万亿级,成为支柱产业,文旅产业依然是最值得投资的产业之一。我国旅游从小众走向大众,正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旅游投资要素市场双向互动、良性循环新阶段,蕴含着巨量的投资空间和潜力。
在万亿投资中,民间资本投资占比60%,已形成民营为主、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投资格局。其中既有恒大、万达、华侨城、中青旅等巨型企业,也有华强方特、长隆、华谊兄弟等中小企业以及大量的文旅小镇。
与此同时,政策利好也对文旅融合产生了推动力。“515战略”、“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使旅游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加上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推进,社会资本被更积极地鼓励进入文旅领域。越来越多的省市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促进资源整合和市场扩增,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
业内人士认为,现在旅游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布局也会发生变化,未来更多的大型综合性文旅集团,特别是国内一些集团会逐步涌现出来,而国外的大集团或大公司也会进入。“我相信本土集团可能更具优势,”邹毅表示,本土集团更了解国情,具备更广泛的市场信息,迪士尼、环球影城等在中国不会发展太快,它们有自己的发展模式。
文旅产业与金融产业的结合是大趋势。因为文旅产业的投资会越来越重,投资门槛会越来越高,如果没有金融资本支持,文旅产业投起来可能非常吃力。
专业人士也认为,目前旅游与金融结合还不多,但真正深入旅游开发项目,对资金需求很大,是以后的投资重头,会有良好回报。券商、投行正在调研更多的旅游项目,寻找投资标的,将促使回报率高的旅游业态和产品越来越多。
文旅项目投资建设不仅会继续鼓励引进国际高水平文旅品牌,更会积极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形成中国文旅品牌,促进优秀文化传承,推动文化走出去。厉新建表示,自主文化IP输出、文化设施的旅游化休闲化投资空间将有效释放、文旅投资中文化旅游演艺等原有两部门协力推进的领域将继续优化。
一个可见的现象是,大型非旅资本正加速进军旅游业,跨行业投资态势更趋明显。业内人士认为,非旅资本进入已经很明显,“各路人马都在试水。”不过他表示,部分区域存在投资过热现象,但整体还是投资不足。
PPP模式推动优质旅游发展
时下,PPP模式风生水起的背后,我们也要看到,这一模式在我国起步时间较短,市场机制还不成熟,法律监管有待健全,仍需相关各方共同防范风险,确保顺应“从高速增长转向优质旅游”的时代风向。
2018-2023年中国旅游消费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表明,781个PPP入库项目投融资规模达到9283亿元,项目类型较为集中,大多分布在贵州、内蒙古、新疆、山东及湖南等省份。目前,近90%的项目仍处于识别阶段和准备阶段,只有85个项目进入了采购阶段和实施阶段,项目落地率普遍偏低。
不仅如此,由于旅游PPP的期限一般长达20-30年,投资金额大、期限长、收益低,也会为政府和企业带来经营风险。PPP项目的融资额度大与投资回报期偏长之间的矛盾造成了PPP项目融资的巨大困境。
对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李伟认为,旅游项目的收益率低,且在运营的过程中,社会资本面临低收益的风险,而社会资本做的项目属于公益性质,按理应该获得高收益,因此财政在兜底的时候应该分担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杜志雄提醒,旅游PPP要保持项目的盈利性和财务的可持续性,不应该在PPP模式下,给地方政府形成新的债务增长源。
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原副总经理杨复兴呼吁,要按照长期规划发展思路,正确处理好景区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资本运作,释放其数百亿数千亿的产业市场价值,并切实有效推进全域旅游、乡村旅游以及旅游PPP项目。
专家表示,确保PPP模式在旅游行业既能开枝散叶,又能防患于未然,需要政府和企业两方发力、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发挥企业家精神,让企业有活力,全面提升传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要素,挖掘旅游新要素,加快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政府要深化机构改革,让管理有作为,用市场方式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创新旅游综合管理机制。
对此,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家旅游局将与财政部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旅游PPP示范项目建设,推动优质旅游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的旅游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