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我国菜籽油进口同比增长288.54%,达到15.5万吨。今年一季度菜籽油累计进口增长69.45%,达到387,234万吨。显示出我国食用油供给结构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年,受油菜机械化水平低、投工投劳多、比较收益不高、缺乏早熟油菜新品种等因素影响,国内油菜种植面积难以增长。随着农村劳力大量外流,人力种植成本大增,这对机械化水平不高的油菜产业非常不利。此外,高产油菜需移栽,至今油菜育苗移栽机械仍是空白。油菜成熟时因籽粒小,角果易炸裂,收获不当损失严重,收割机械运用有局限性。
据悉,农业部于2012年10月启动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将集成推广水稻、油菜成熟技术模式,并承担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油菜“早熟三高”品种选育和油菜机械播栽及收获技术3项重大技术攻关任务。
作为油菜增产攻关项目之一,五省将联合加强油菜机械装备研发。2015年,要攻克油菜育种、移栽、分段式收割等集成式机械化技术,为全国增产500万吨油菜籽提供技术支撑。
专家指出,开展油菜增产模式攻关,涉及作物多、省份多,参与部门多、人员多,各地要立足实际求突破,在工作布局上“一盘棋”,既要研究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攻克关键环节的具体问题;在攻关切入上“一根针”,针对资源约束和技术瓶颈,找准突破口,明确着力点,狠抓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开展重点攻关;在力量整合上“一股绳”,把行政、科研、推广、企业、农户等各方力量都调动起来,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在推动落实上“一根筋”,坚定粮食增产这个目标不动摇,增强信心,攻坚克难。
研发早熟、高产、高抗病虫害的“三高”油菜新品种,是上述五省研讨的一大课题。国家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说,长江流域农业合作,这还是首次。五省联手,发挥区域、技术、人才优势,探索长江中游油菜种植、收割以及产业新模式,必将为我国食用油安全作出贡献。
因为适合机械化收获,该所培育的油菜新品种“中双11号”在长江流域各省推广势头喜人,累计达1200万亩,创造社会效益近10亿元。
据了解,“中双11号”是目前国际上唯一一个集高含油量(49%以上)、强抗裂角、高抗倒伏、抗菌核病为一体的双低油菜品种,非常适合在长江流域种植,也是国内适应范围最大、推广区域最广的油菜品种之一。
以前,农民种油菜的积极性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油菜用工量较大,机械化程度低,油菜种植就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不仅如此,根据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首先要保障粮食的用地,因此用于油料作物生产发展的耕地就很有限了。为此,油料所培育出的“中双”和“中油杂”系列油菜品种40多个,其中,中双9号、中双10号、中油杂11号、中双11号等是集高含油量、抗菌核病和适合机械化收获于一体的双低高产新品种,为发展油菜生产和满足市场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撑。
据悉,中油杂11号曾是同时通过长江上、中、下游国家区域试验并在三片同时均表现产量最高、含油量最高、而且同一年通过国家三个片区审定的唯一油菜新品种,2011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该所培育的油菜品种年推广面积达3500万亩左右,覆盖全国油菜种植面积的1/3左右,占湖北省油菜种植面积的70%以上。
据介绍,油料所联合湖南农大等科研机构,还将研发5至7个早熟、特早熟品种。早熟品种亩产150公斤,生长期200天左右;特早熟品种亩产120公斤,生长期180天左右,确保油菜每年4月25日前收割,不误水稻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