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无人超市火爆,开业四天,天天爆满!不少人顶着高温排长队一睹真容。如今,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从无人汽车,到无人机送货,再到无人超市,颠覆的呼声因此高涨。“淘咖啡”是阿里巴巴首次公开亮相的无人零售店。是一家200平方米左右的超市,位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三楼,可同时容纳约50人购物。
杭州无人超市
据台湾媒体报道,由于没有人工成本,无人超市的成本支出大约只有传统超市的1/4,店主只需补货。专家估算,平均1个人可以管理10家这种无人超市。以1位补货员1个月薪资约台币2.5万元(约合人民币5500元)来算,相当于一家店人工成本只有2500元台币(约合人民币550元)。
最近亮相的阿里巴巴无人超市“淘咖啡”,更像是无人超市的一次试水。据悉,第一次进入“淘咖啡”时,打开“手机淘宝”,扫一扫店门口的二维码,获得一张电子入场券。通过闸机时扫这张电子入场券,进入店内之后就可以购物了,进到里面全程不用再掏手机,出门时需要使用手机支付。在模式上,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与国外的无人超市模式相似。
其实,无人超市的出现,并不只是最近的事。2016年初,瑞典就出现了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门,且手机绑定信用卡支付的无人便利店Nraffr。这几天刷屏的杭州无人超市,采用的是视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及物联网支付等技术。其中关键就在于为每件商品添加了RFID标签(俗称电子标签),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目前在一些图书馆和线下商店的磁扣中,也会用到类似的技术。可以说,这是一种相对成熟且廉价的解决方案。
前阿里巴巴无人超市“淘咖啡”使用的是一种相对成熟,且成本比较廉价的技术。无人超市的关键就在于为每件商品添加了RFID(俗称电子标签)标签,然后借助视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及物联网支付等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进行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完成商品销售。
从商业角度上看,无人超市瞄准的应该是节省人力、提高购物体验,以及可以大规模复制、规模化的目标。比如,日本推出的无人便利店计划,就是因为日本的人力成本实在太高了。中国的零售行业,未来也势必面临同样的问题。
但从服务的角度来看,零售店的营收,是否只需考虑人力成本单一因素?恐怕不是。某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就以7-11为例做了一个成本分析。7-11是全世界最大的便利店,但它的人工成本只占整个营收的1.8%,即使加上租金,也不到5%。而要不影响用户体验,无人超市所采用的技术、管理方面的成本其实非常高。除非进行大规模的复制、使用,否则降成本很难。另外,无人店对人流量、用户人群以及产品结构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些都构成了无人超市的门槛。
线下消费在新技术的促进下,不断涌现出新的商业模式与商业场景,但这种无人超市是否会成为新趋势,是否会代替传统的零售模式,则有待时间检验。不过,在这个智能时代,或许一切都充满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