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有专门机构从总体与全局上把握、协调、控制招商
正如前述,招商是一个各方面相互联系的整体,是一个涉及多个不同方面和环节的系统工程。为了使招商这一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规范运作,有序进行,就必须对招商进行统筹。招商的统筹就是指从总体、全局上对招商进行把握、协调和控制。招商的统筹工作做得好,就能打成一股绳,共同推动招商工作;统筹工作做得不好,在招商过程中就会互相牵制,形成内耗。因此有必要将招商的统筹这一职能独立出来,加以强化。而要加强招商的统筹职能,就必须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来履行这一职能。近年来,一些省、市相继成立了招商局,就是招商统筹职能得到重视的表现。不成立专门的机构,就难以协调跨部门之间的工作和利益,就无法超越狭隘的部门视野来获得总体工作的协调一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为了更多地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往往同时培植多个招商主体,发挥多方面积极性。各个招商主体在工作中既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也存在着竞争。为了保障各招商主体的竞争能公平、有序地进行,不致因争夺局部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也需要一个较有权威的机构来协调和控制各招商主体的活动。因此,一个专门的机构从总体、全局上把握、协调、控制招商是做好招商统筹的前提。
二、招商要与整体经济发展、布局相协调
招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招商自然要与本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和布局相协调。首先,招商战略要以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为蓝本、为依据。招商战略要服从于整个发展战略。从更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招商战略应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其次,项目的引进要符合本地区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因为,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各产业所占的比重及其关联度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与机械制造业和电子工业之间都存在一定的上下游关系。一个地区的产业政策已定,产业布局已经成型,项目的引进自然要考虑对本地区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再次,招商要随产业布局的变化而变化。产业的发展有建立---发展--- 成型---衰退---淘汰的过程。一个地区的产业布局在不同的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特点。一些新兴产业在发展,同时又有一些夕阳产业被淘汰。沿海城市开发区建立之初引进的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短、平、快"项目在现在都面临着搬迁或淘汰。招商也要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这一步伐。
三、招商与区域规划的统筹
区域规划是指导一个区域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任何社会、经济和文化措施都要围绕这个纲领性文件来制定,招商也不例外。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9.6平方公里的区域规划中分为北围工业区、南围综合商业生活区、港前工业区、西基工业区和东基工业区。由于北围工业区接近南围综合商业生活区,因此,宜发展无污染电子、元器件工业。而港前工业区接近码头,则宜布局一些大型的金属制品、机械制造业。招商过程中的项目引进、项目用地的安排应符合这个区域的规划。当然,项目引进也有与区域规划相冲突的时候。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切忌随意改变规划。即使要将规划作适当调整,也应建立在经过充分论证、严谨科学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决不能凭主观意志办事。在区域经济发展史上,因违反规划、不尊重规划,最终影响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例是值得借鉴的。
四、招商要与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考虑
基础设施是一种投资硬环境,要在一个地方投资办厂,首先得具备通水、通电、排水、排污等这些基本的硬件设施。基础设施是否齐全配套是影响招商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股说来,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走在项目引进的前面,即应该是"土地等项目"。但要形成"土地等项目"的局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个是项目的引进要有较大的把握,否则就会出现"土地晒太阳"的局面;另一个是土地开发的一方(或地方政府)要有较强的财力基础,不然当基础设施投资暂时无法及时回收时要承受巨大的资金压力。当然,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能盲目地超前于项目引进的速度,超前过多就会造成资金的积压,加大开发的成本。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与项目引进的速度如何协调一致上,我国的一些开发区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如北京、西安、成都等开发区都是采用外商预付订金,再进行征地、"六通一平"(通水·通电、通排污、通排水、通路、通电讯、平整土地)的工作。因为外商在选中项目用地与正式动工兴建之间有一个时间差,地方政府可以在这个时间差内完成土地征用和"六通一平"工作。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是不会造成土地的闲置和资金的浪费,但也必须以地方政府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保证基础设施建设按时完成为前提。比较而言,后一种方式较之于"土地等项目"更有可取之处。
本条信息网址: